本帖最后由 布丁之主 于 2021-4-22 01:41 编辑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提想法,我常常修订原有章节>>
我有收到反馈说“有时论坛繁忙,文中图片加载缓慢,影响理解”,如果大家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访问
https://lgqm.huijiwiki.com/wiki/%E4%B8%9C%E6%B5%B7%E5%B2%B8%E4%B9%8B%E9%A3%8E 上的版本,两边基本是同步更新的,差异通常在48小时内(受编辑耗时和灰机wiki多重缓存机制影响)。
如果你是未登录论坛的用户,也会看不到图片,也可以访问上面这个地址看有图版。
-------------------
东海岸之风
一、前言
之前我曾发帖探讨北美洲东海岸殖民:
https://lgqm.gq/thread-2425-1-1.html 。牛大回帖说,喜欢就写啊,不写就不存在。
本来我没有自己写的想法,因为不擅长写故事。
但查阅资料后,很快就发现攻略北美东海岸的难度比我此前想象的最低难度还低。1650年属后世北美十三州的范围内的欧洲人总人口才七八万——等于1630年澳宋在临高这个荒僻小县剿匪时全县的人口数,而且以小村寨的模式稀松分散在广袤的东海岸。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这样的地方那时候还不掌握在英国人手中。英国人最大的据点波士顿才3000人口,第二大的据点普利茅斯镇本身才700人口(所谓的普利茅斯殖民地和普利茅斯镇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片距离遥远的城镇合集,比较大的三个据点是普利茅斯、纽黑文、罗德岛,三者总人口1500),而且是非官办殖民地,波士顿外围用来保护自己航道的唯一土堡垒才六门加农炮和几个小炮,波士顿本身尚未填海,只有一个百米宽的狭长地峡和大陆连接,并且不设防。
这么超级简单的攻略,如果不写的话,实在太可惜了,我们不能因为无知而白白放过这么大的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随着澳宋有了跨时代的海军,有了霍尔式步枪,有了欧洲航线,北美东海岸的果子已经熟透了,不去摘就太傻了。于是经过酝酿,动笔开始写了。
为什么我们要北美——穿越只追求复兴吗?旧时空我们不是也在快速复兴中了?
我认为这两种复兴是有区别的,穿越的复兴可以抓住时机改变“欧洲人替代北美原住民”这个难以在旧时空逆转的巨大世界线变动,而旧时空的复兴对此无能为力。北美大陆是临高时空奖给胜利者的至高奖杯,是“圣杯”、“one piece”,掌握了它,就捏住了全世界的命运,就掌控了国际社会——它密密麻麻的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网络,是南美、非洲根本没有的工业化摇篮,再加上优越的自然资源、巨大的自身市场,使得这里注定会工业化,成为世界一级。
这是一篇“开源”同人,向大家展示北美东海岸的欧洲人情况、攻略简易性、战略重要性,就是这篇同人的使命。世界大势实际上都是碾压式的,并不是戏剧性的。但小说需要人造矛盾、悬疑、冲突、高潮,此非我能力所能及也,深度的人物刻画也是一般的网文作者都无法掌握的复杂技巧,因此故事性有赖于大家的力量了,大家若有兴趣,可以以本文为框架及背景,或使用本文中的资料写自己的同人。
正文曾卷读报那里,已经说了“第一艘飞剪式贸易快船的主体已在香港造船厂完工,本月下旬即可进入舾装阶段。该船将很快投入到大宋与欧洲的贸易航线上”。既然船已经转正了,我就不用研究是否需要打通大西洋欧洲航线了,只要写北美领土的事。
完全原创,已有大致提纲,会逐渐填充进各类北美资料、编写故事情节、丰富细节,然后成为成稿发出来。一点点写,想好一些写一些——我希望写得紧凑、干货多一些,所以会频繁对老章节推敲、修改、增加细节,另外平常事情多,也容易停滞。
这是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故事集合,每个故事为一“篇”,由多个“篇”从多个角度来描绘同一个领土。虽然笔力有限,但或多或少能够为澳宋添砖加瓦,比没有强嘛!
唯拓边与女子不可辜负也。
二、摘要
1637年广州的飞剪贸易船队前往大西洋后,先在新阿姆斯特丹(纽约原名)西侧的泽西市建个商站,屯垦。飞剪船从这里到欧洲只需要短短13天,因此这里是极佳的贸易中转、补给基地。同时这里是如此的富饶,也是极佳的屯垦基地。非洲西海岸价值极低,欧洲又是兵连祸结,极易受到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于是这里成了商站最好的选择。
等到英国克伦威尔1649年内战得欲仙欲死的时候,趁机靠海军代差优势轻松占据小县城规模的波士顿、小村镇圣玛丽城(St. Mary's City, Maryland),禁止欧洲移民,就此大局已定。多快好省,干净利落。
荷兰人的新阿姆斯特丹(纽约原名)到1655年也才1500人口,可以先留着,以后顺手就挤占了。费城这时候还没建城,是瑞典人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子,瑞典不是一般的弱,在历史上很快就弄丢了整个殖民地,所以拿一点澳宋商品廉价购买就是了。
而法国人的魁北克城,到1665年的时候,城内才有550人口,也很好后续获取。
PS:泽西市在哪里?泽西市和纽约曼哈顿隔河相望,距离一千米。
三、目录
已更:
第一节 群众大会上的讲话——2楼
第二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利益分配——25楼
第三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海风吹拂——46楼
第四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登陆——58楼
第五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高地——86楼
第六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谈判之前——92楼
第七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谈判(一)——100楼
存稿——细化中,待更:
第八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谈判(二)
第X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晚间争论
第X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接收
第X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街头见闻
第X节 随军记者行记篇-和标准村一起前进
四、地名表
东海岸特别区(北美东海岸)
东岸六城(从北向南排序):
1、溪木县(魁北克市Québec) -原本是法国人的小城,相关史料:在1665年魁北克市中有70栋房屋,550人口,在1666年全魁北克省有3,215人口。在1640年,全魁北克省才有359人口,到1653年全省上升到2000人口。
2、海王县(波士顿) -原本是英国人的小城,在1649年城内有3000人口,另外有几万人分布在广袤的马萨诸塞的广大农村。
3、新临市(泽西市)-原本是个荷兰一户人家的开垦地。
4、龙阳县(费城) -原本是个瑞典下辖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应该是个小村子。本同人下第一个回帖的"稻熟猪肥忆往昔"元老命名了好几个地方,这个也是,原因是费城有"兄弟之爱"的意思,我感觉比较符合全体元老们恶趣味的倾向。
5、天使港县(巴尔的摩) -原本是个英国下辖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应该是个小村子
6、布丁镇(查尔斯顿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南方南卡罗来纳的那个查尔斯顿,不是马萨诸塞那个,历史上1670年才建,但成长很快。
其它地名:
蓬莱(北美)
欧亚界山(乌拉尔山)
寒武山(落基山)——其岩层最早形成于寒武纪,故此得名。
仙女县(洛杉矶)
大陵湾(马萨诸塞湾Massachusetts)
枫叶河(圣劳伦斯河)
枫叶县(蒙特利尔)
芝麻岛(L'Isle-aux-Coudres, Québec)——这岛虽然不产芝麻,但是形状很像芝麻。
大天使长大区(马里兰Maryland)
小塘村(圣玛丽城St. Mary's City, Maryland)——马里兰的那个
玉女大区(弗吉尼亚Virginia)
玉女海滩(弗吉尼亚海滩)
美琴湾(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主要分开两个叉,像剪刀,取青涩纯爱漫画《謎の彼女X》主角卜部美琴的爱好“内*裤剪刀”的典故,命名“美琴湾”
滨河村(詹姆斯敦Jamestown, Virginia)——一个在原历史上1676年被烧毁并放弃的小村镇,很小。
XX村(威廉斯堡Williamsburg, Virginia)——一个种植园,1676年起被逐渐建立为小村镇。
望海村(Dorchester, Massachusetts)
望海高地(Dorchester Height, Massachusetts)
弯角高地(Wook's Hill, Massachusetts)
石头村(Roxbury, Massachusetts)——有很好的石材,故此得名。
石头村高地(Roxbury Hill)
露营岛(Lovell Island, Massachusetts)——适合露营,故此得名。
林荫岛(Gallops Island, Massachusetts) ——后世以多姿多彩的植物闻名,故此得名。
弯刀岛(Long Island, Massachusetts)——以形状得名
眼镜岛(Speclacle Island, Massachusetts) ——以形状得名
生态岛(Thompson Island, Massachusetts) ——小岛上容纳了草地,森林,海洋湿地,漆树树林以及其他各种生态环境,故此得名。
xx村(查尔斯顿Charlestown, 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的那个,1629年起有人定居。
河畔村(Milton, Massachusetts) ——1630年起有人定居,没几个房子。
磨坊河(尼庞西特河Neponset River)
xx村(列克星敦Lexington, Massachusetts)——1642年起有人定居。
xx村(康科特Concord, Massachusetts)——1635年起有人定居。
xx村(剑桥Cambridge, Massachusetts)——建于1631年,但由于离波士顿近,发展极其缓慢,一直只是个迷你型农业村庄,不如后建的列克星顿和康科特大。
xx村(贝德福德Bedford, Massachusetts)——小村庄,1640年起有人定居。
xx村(伯灵顿Burlington, Massachusetts)——小村庄,1641年起有人定居。
春田村(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小村庄,1636年起有人定居,按旧历史于1675年King Philip's War战中被印第安人几乎完全摧毁。
五、歌曲&歌舞清单
《东海岸进行曲》由《苏维埃进行曲》改编
《拓殖英雄之歌》由上古卷轴5主题曲《Dragonborn》改编
《祝福之歌》由哈尔的移动城堡配曲《世界の約束》改编
《巧克力奶油》由Laysha组合的《Chocolate Cream》改编
《派对火车》由《Party Train》改编
六、其它名称对照表
蓬莱旅鸽(北美旅鸽)
东岸龙虾(波士顿龙虾)
蓬莱野牛(北美野牛)
蓬莱枫木(加拿大枫木)
七、其它说明
1、关于攻略北美洲东海岸的时间
什么时间攻略:我的重点是不要再有白人美国就行了,要是能来得及赶上钱朵朵做北美总督就更好了。我是觉得圣历21年左右北美的英国人太弱小,也非官办,搞起来很轻松。一些同仁觉得需要再晚一些,那请在读的时候自行多脑补20-50年就是了——商站还是圣历10年设置,反正对贸易用处很大,但晚些去爆人口以及动英国人的地盘就是了。
至于气候的问题,我会把比较冷的法国人的魁北克扔下,先搞英国人的地盘。英国人的北美殖民地,在原历史中,圣历21年以后,在学会了在北美气候下种植的技巧后,人口增长是非常迅速的——一个不宜居的地方不会有那么多人蜂拥而入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中养尊处优的英国人能住,习惯季风性气候的澳宋人就更能住了。
而对于一些意见为永不攻略北美的同仁,我是不能认同的。北美洲肯定是要攻略的。对于澳宋来说,不是要不要北美的问题。美加澳新都将是澳宋的,或早或晚。一个号称海权的帝国,怎么能再次纵容大英帝国从小岛国变为大英帝国呢?你髡难道还不如英国人吗?在我看来,能否占据、替代大英帝国的生态位,就是澳宋废不废、是否是七海霸主的评价标准了。
而且在正文中很早就说了不会再有美国了,这也是符合澳宋的路子的:“不,也包括那些坐飞机来的人。”马千瞩说,他站了起来,在办公室里转圈,“不可不防啊。我们一旦成功,这个平行时空就不会再有美国了。为了确保在这个时空的美国的建国历程不会消失,或许他们早就有了打算,要破坏我们的行动……”
只要控制了东海岸的海权,占据几个英国殖民地主要据点和要冲,并且宣称+恐吓不接受英国人在东海岸的存在,否则后果自负,那么英国平民就会自发的不会往北美移民了——不需要我们真的天天拿着军舰遣返源源不断的移民。
同样的,我们也不会陷入和欧洲诸国连年的战争——在澳宋军舰、舰炮代差优势下,与澳宋开战成为了欧洲人不经济且无法获得胜利的选项,更何况澳宋还有机枪迫击炮。
舰队的补给也是没有问题的。北美也有非常好的造船木材——我们不需要在北美造船,但可以在北美修船。海运是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修船其它备件用船运,囤积在泽西市就是了。而发展起来的泽西市本身可以提供港口、休息、除高级工业品以外的补给品。
2、世界耕地图:为什么北美是三块好地(北美、欧洲、东亚+东南亚)之一。
3、什么是海岸风,就是下图这种现象:
4、关于由多个"篇"构成整个同人的原因。
在我看来,元老院的征程可以粗略地分为大剧情和小剧情。
大剧情是以时间为线索,资源和历史进程为主角。澳宋在干什么,用什么做资源,在每个时间节点干了什么事。例如登陆三亚、舰队攻打郑芝龙、刘大府治理广州。
小剧情是以故事为线索,人为主角。个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侧面展现澳宋的发展。例如王涛在三亚搞产业、宁六斤被动做卧底、李子玉当警察、杜易斌搞相亲大会。
殖民东海岸的背景太多了,就像人从哪来、到哪去,钱从哪来,花到那里去,各欧洲国家的存在、能力和态度,每个步骤澳宋在干什么——这里不是东亚,已经有几百万字在前面打底了,想交待清楚,光以故事为线索写小剧情,读者会看晕的,很久都看不明白澳宋到底是怎么搞的东海岸殖民。
随军记者行记篇形式是个书信集,实质是个行记,不带有什么故事性,其定位是尽量简短地交待清楚大剧情。通常来讲,临高启明的大剧情,基本是以元老为主角的。但我看了太多以元老为主角的同人,所以想尝试下从侧面,由记者去展示沈步鼎元老代表“文明”的澳宋,对“野蛮”的欧洲人做的事。目前已经写了的,就包括沈元老以土地财政为幌子,廉价倒卖国有资产,把澳宋的土地变成元老院基金会资本集团私有,也包括为了节省几个钱,制定看似合理,实则促进并放任欧洲人在整个事件中高死亡率的政策。
当初我鼓吹殖民东海岸的时候,并没有想自己写,但并没人动笔。因此看来必须有人添砖加瓦,起码为澳宋贡献了整体战略。照理说,大剧情和小剧情应该穿插进行,但我文笔不佳,只得先把大剧情写了——以随军记者行记篇的形式。后面我会一篇一篇的写小剧情,目前构思的是个感情戏——天知道我写得能不能看。要是写得好,我会积极考虑把大小剧情们穿插融合在一起,整理一个V2.0。
如果大家感兴趣,欢迎一起来写——我的目标是不要再有白人美国,就像正文里马千瞩说的那样:“……我们一旦成功,这个平行时空就不会再有美国了……”。
5、为什么剧情从泽西市向波士顿拓展开始
从圣历10年到圣历21年(如上文,如果你觉得早,请脑补为从圣历10年到圣历41年)这期间,澳宋做的事情就是向泽西市运人并发展,剧情和高雄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如果想写的话,就只能是多写小剧情,堆上几十万字小剧情后,终于到了圣历21年,然后进入正题——这就像啃一个甜头在两米外的甘蔗,很没意思的。所以剧情是从圣历21年才开始,绕过重复的建设过程,而是体现特色的欺负英国人的过程。
况且我如果慢慢的写泽西市屯垦,就会被喷,搞不过英国人,屯垦无意义,可能会造成给欧洲人打工,可能会造成给印第安人打工——所以直接写英国人是怎样的,怎么搞英国人就会跪,印第安人是怎样的,怎么搞印地安人就会跪,就是我现在在干的事情。
Adol的《技术类同人应该怎样写?》中有一段话我觉得很适合解释我的选择,虽然他是写给技术文作者们的:
“不要问为啥前文xxx情节就是这么写得,我凭什么不能这么写。因为小说就是这个特点,同一类的剧情模子,尽可能不写两次。我举几个例子,不一定准确,大致是这个意思:已经写了马千瞩练兵,后面就没别的练兵了,哪怕用了新阵型、新编制、新武器;已经写了澄迈大战,后面就没更多正面陆上战场的描述了;已经写了H800的立项、立春的下水,那么改进型号的船就可以一笔带过了。那么我们纵观全书:公共卫生事件推动技术文,瘟疫战争写过了。刑事案件推动技术文,苏法医写过了。工厂建设推动技术文,高炉炼铁写过了。野外勘探推动技术文,环岛调研写过了。驻外站经营推动技术文,赵公公写过了……生产安全事故、工程垮塌之类貌似还没转正过,但是已经有人写了。向民间扩散技术、技术保卫谍战、归化民工人技能教育……这些也都可以作为牵引技术主线的剧情主线,似乎也有人在写,尽快抢吧。”
Adol在同一文里还强调了故事张力——我尽力吧,多改改,看能不能好点。笔力不行,看能不能靠多改不断改善。如果还是不行,就只能指望大家出力了,或者有朝一日牛大转正后辛苦润色。
6、沈步鼎的人物卡
由于苏伊士总督陈亮同志说想把沈步鼎写进他的同人里,所以我写了沈步鼎的人物卡,大家都可以用的。
沈步鼎元老是帝都人,属蛇,十月份生日,穿越的时候刚满二十周岁,是某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的学生。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风度翩翩,身材很高,有快一米九,偏瘦,面容俊朗。
个人特点:
好的一面,沈元老是一位极具绅士风度的元老,一位称职的管理人员。不佳的一面,他也是一位狂热的女仆爱好者,和狂热的拓边主义者。
绅士风度是没得说的,沈元老是一个务实派,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世界都是不同的,如果大家凑巧和他的相似,他自然高兴,如果不一样,也没什么。对于元老院来说,他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提案,但从不和其它元老急眼,只要投了票,他全都遵守投票的结果。
工作上来说,他专业水平过硬,管理风格成熟,很得下属们的敬重。元老院的各种招募、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的制度,相当比例出自他的手笔,相关归化民办事人员,也有不少都是他培养的。
私生活上面来说,他在元老院中的女仆数轻松排进了前三名。虽然他是少有的会在购买女仆之前和女仆学员做好“恳谈”和必要的告知,征得女仆学员同意后才买的男元老,也给予他自己的女仆们“辞职自由”,并帮助辞职的女仆们做优秀的HR。但沈元老一点都不避讳自己想开后宫,并且正在开的事实。照理说,元老院对元老们私生活的原则是大家关起门来自己想干啥都行,但不要天天拿到元老院里说。但他经常搞一些提案为他及他的同好者们提供便利,这搞得他在女元老和娶了女元老的男元老中名声有点差。
由于四处出差去支持各地的人力资源相关工作,他的各类补贴很高。而他把这些钱几乎都花在养女仆上面了(也有少量花在了格子裙俱乐部一类的社团上)。听说他在百仞新城自己的公寓里搭满了窄窄的、上下三层的小床铺,因此被女元老们评为落后典型,他长得再帅也不能扭转在女元老们心中的糟糕形象了。
他热衷于鼓吹拓边。例如他到处推销在北美洲东海岸曼哈顿西侧泽西市设置商站的提案——这也没什么,但他还提案以后要在此基础上攻略整个北美——有点什么事就往这上面扯。你不能说他是一个皇汉主义者——他确实不是。但他对于白种人走出欧洲,向东越过乌拉尔山,向西越过大西洋定居,很有看法。因为他是一个女仆爱好者,所以在为元老院搞年轻大洋马上面出了不少力——也以此赚取其它宅男对他提案的支持,但他却不喜欢混血,说来也是个很矛盾的人了。
部分履历设定,因苏伊士总督陈亮同志要在同人里写沈步鼎,所以编写的:
因琼山是天然的大陆移民自发流入海南的地点。沈步鼎曾在琼山挂职管理人口、人事相关工作,同时兼*职为元老院做招工工作,并搜罗女仆。怀着对生存渴望来到琼山的流民们,还来不及搞清都有谁家是大户,可以做佃农,就被元老院搜罗走了。运气好的,进了琼山的元老院所属农场。运气差的,进了元老院全岛各地的工厂——生死难测。最悲惨的,是被忽悠去办公厅做女仆的。
沈步鼎搞女仆输送是专业的——他是《女仆测评综合标准》(
https://lgqm.gq/thread-3550-1-1.html)的具体作者,旗号是冠冕堂皇的——“为广大元老谋福利”,他并不和人对喷,但把"关起门来就是各位元老的家务事"挂在嘴边。当然了,这丝毫不耽误女元老们、以及娶了女元老们的男元老们喷他物化女性——这着实有点冤枉他,因为他也给男女元老们输送了不少男仆。
苟圣德,是元老院民生劳动省下辖的一名人力主管,沈步鼎的徒弟之一,从事劳工募集、劳务输送等事宜。同时还为在办公厅有兼*职的沈步鼎元老做兼*职——在本职工作的同时,发现并搜罗女仆候选人,输送给办公厅。
一些对沈步鼎的形象描写:
沈步鼎元老在船舷出现了,在警卫保护下下到小船,然后到岸上来了。工作人员们提着箱子跟在他后面。他身材很高,有快一米九,有点瘦削,面容俊朗,虽然据说再过几个月他就四十一岁,但是看上去仍像三十出头——元老们好像都这么显年轻。他裹着一身风衣,戴着一顶钢盔,钢盔前镶嵌着双头鹰徽 (作者注:该徽出自网文正文第四卷第二百三十七节:上面烧制着元老院的“国徽”:金色的双头鹰下的齿轮麦穗和圣船),钢盔上还套了一层网子,眼睛在帽檐下面左右扫视着人群、远处的高地和小村庄,然后和迎上去的军官轻快地握了握手,低声交流了几句,便沿着小路,在一众人的簇拥下向小村庄走了过去。
他走进村子,不时地打量着周围的木房子,和远处路边几个没有逃走,被看管起来的或惊慌、或迷茫的英国人。
另一些对沈步鼎的形象描写:
隔着宽大的桌面,***的手在空中愤怒的挥舞着,仿佛手里正拿着一柄铁锤。沈元老年轻的秘书Francesce Findabair一脸专注的神情,急促地小声翻译着,她的声音几乎快被***的大喊盖过去了。听说元老们大多都懂英语的,但在和英国人会面中常常还是使用翻译,尤其是正式的场合——我觉得这样挺好,起码可以多一些时间思考。
沈元老面沉如水地坐在那里,看上去一点都不生气。等到***终于停止大喊大叫之后,他紧盯着***的脸,反驳道:
“好了,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的情况更接近于这样——我们都有个有钱的邻居,叫蓬莱土著,我闯进他家准备偷他的战斧的时候,发现你已经把它盗走了。”
关于人物设定的补充说明:
虽然沈元老显然不是一个完人,但其还是尊重女性的——例如正文里其它元老在买女仆的时候不会先去和女仆征得同意的,又例如常师德元老,他是掏钱买完回来就“使用”的。元老院不光有"仁义道德之士"(孔有德语),他在此方面道德上,排个二十五分位还是没问题的,绝不会是垫底的。
元老院里,有人想南下、有人想北上、大家想要的技术发展路线还不一样——大家理想中的世界各有不同,这是非常正常的,正是元老院生机勃勃的原因。如果非要打压不同的声音,要求每个元老都能统一思想、步调一致、甚至都像清教徒般的禁欲主义无私圣徒,那元老院里也就没什么活力了。
所以希望大家尊重沈元老这样的人的存在——我看几个微信群里,每个群比我能开车的人都多得是,车速快得我都跟不上。